环球经济报道
当前位置:主页 > 图片 >

大胆尝试“主驾无人”,背靠上汽的友道智途瞄准一切可落地场景加速商业化

  时间:2022-08-02 14:33:00     来源: 网络    阅读量:5053    

图片来源:Unsplash

在诸多自动驾驶可以落地的场景中,智能重卡赛道被寄予厚望。易观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重卡(总质量大于14吨)的智能化市场规模为135.9亿元,2022年预计将达到339.8亿元。而卡车司机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老龄化现象,随着人力成本的增高,市场需求旺盛,自动驾驶技术也迎来了更多商业化机会。

相对应地,政策也开始对智能重卡的测试给予了较大弹性。

今年7月18日,上海东海大桥自动驾驶测试专用道管理措施正式开始实施,上汽旗下自动驾驶公司友道智途也启动5G+L4智能重卡东海大桥“减员化”运营测试。界面新闻了解到,该智能重卡将在东海大桥分阶段开展真实场景下道路无安全员的技术验证,真正走向“无人化”运营。

国内自动驾驶技术的主要落地场景包括卡车、物流配送和环卫等,均为人力成本问题亟待解决的领域。友道智途的东海大桥项目也不例外:今年东海大桥一拖四的编队减员化完成以后,友道智途希望做到头车有安全员,后面四车无安全员,人力成本减少80%。这意味着,这家背靠上汽的公司也将加速商业化,直面自动驾驶落地场景中的竞争。

背靠上汽的“整合”

友道智途于2021年11月才正式注册成立,但公司从诞生之初就瞄准商业化运营,其最早的实践是上海洋山港智能重卡示范运营项目。不过,早在2013年,上汽就启动了自动驾驶研究,2019年则开启自动驾驶重卡项目测试运营,也因此积累大量数据,目前,友道智途的自动驾驶里程达到280万公里。

作为一家定位于提供自动驾驶技术方案公司,友道智途采用全栈自研的鸿鹄智驾系统。友道智途首席架构师、智能驾驶中心副总经理张显宏介绍称,鸿鹄平台上提供了三套定位系统:一是卫星定位,二是基于高精度地图激光的定位,三是基于视觉的定位,激光、视觉和卫星三套互为冗余,确保全场景下做到定位的冗余。

因此,如果在桥下或者隧道里面等被遮挡的情况下,即使卫星定位失效,激光和视觉的定位能支撑车辆从头跑到尾,不用去接管。

港口、高速等场景下的自动驾驶重卡赛道强敌环伺,不少初创企业都瞄准了这一领域,争先恐后地释放商业价值。

张显宏认为,友道智途的算法在某些场景上相对更全,从L2+到L4全覆盖,例如上汽大通乘用车搭载的就是友道智途L2+的产品。而做到全域的安全冗余,也是公司强调的一个差异化竞争点。目前,友道智途是全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在自动驾驶上通过公安部安全等级保护三级测评的公司。 

除了技术之外,从投资背景上来看,友道智途的“同盟者”覆盖了整个产业链。公司由上汽、上港领投,青岛海尔集团、普洛斯隐山资本、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等企业共同投资,有了上述资源,公司的商业化项目得以快速落地。

张显宏称,目前友道智途的很多应用场景,如洋山港、曹妃甸港,以及矿区等都是投资方引入的资源;公司也得到了上汽体系的智驾零部件、车规级的域控制器、整车制造的加持。

瞄准一切可落地场景,计划三年后IPO

和不少初创公司的想法一样,友道智途的野心不仅是某个垂直场景,而其开拓市场的速度相对更快,且优先选择能落地的场景。

张显宏告诉界面新闻,以现在的港口场景为基础,鸿鹄平台可以支撑不同场景应用,往其他场景如矿山、物流园区做泛化;与此同时,用同一套架构适配所有场景,可以叠加数据,最大程度地提升研发效率。

目前,友道智途在港口、园区、矿山、干线物流、机场、市政环卫等实现运营。其中,在上海港、宁波港、青岛港已经实现商业化运营。

聚集在东海大桥项目上,2020年7月起,友道智途的L4级智能重卡产品开始在东海大桥上启动准商业化自动驾驶运营。此次开设专用道之后,运营测试的风险也随之降低,例如可以避免大量社会车辆及不可控的因素进来,为实现“无安全员”的目标提供了技术和法律的保障。 

据友道智途智能驾驶中心系统与产品团队负责人高吉介绍,该项测试的第一阶段预计在8月初结束,第二阶段会尝试把安全员放在副驾;最后的目标是“撤下”安全员,时间大约在11月份。

友道智途同样表露了自己的商业野心。张显宏表示,2022年公司的目标是通过改进鸿鹄系统实现减员化,同时支撑产品往其他场景拓展;2023年拓展多个场景实现商业化落地;2024年实现常态规模化运营;2025年,公司期望开启IPO上市计划。

不过在此之前,友道智能和行业参与者面临的挑战都是保证安全问题,同时等待政策和法规的逐步支持。

高吉解释称,友道智途现在重点突破安全,一方面包括功能安全,应对一些硬件的随机失效。比如,在某一个传感器或控制器突然故障损害后,要有相应的措施来应对,保证无人条件下不会出现安全事故。另一方面是信息安全,要保证整条链路上数据安全、交付可靠,没有任何漏洞,不给黑客或第三方攻击的机会。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